新冠疫苗背后的中国道义与中日合作
全球抗疫时至今日,接种疫苗成为人类战胜新冠病毒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对新冠疫苗的研制、接种和援助方面,中国一直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今年2月初,中国宣布正式加入世卫组织提出的“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提供1000万剂疫苗,以及向联合国维和人员捐赠30万剂疫苗。迄今为止,中国正向8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
中国疫苗助力多国抗疫。图为巴勒斯坦民众正在接种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
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人类已经形成命运共同体,需要共同应对这场公共危机。这已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正是基于此,中国通过援助和出口等方式,把中国疫苗作为支持全球抗疫行动的公共产品,努力实现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家齐心合力,早日解除这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危机。其中蕴含的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彰显,也是中国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展现,更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
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国家的政治组织和个人为了满足一己之私的政治目的,将中国疫苗的对外援助歪曲为“疫苗外交”,把中国纯粹的人道主义行为抹黑为一种谋求政治外交利益的手段。这种将人类抗疫行动政治化的伎俩,不仅对疫情防控毫无益处,而且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将抗疫带向歧途。就像穿衣服时,第一粒扣子扣错了位置,后面的也会跟着一错再错。对此,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反对这种极端错误且恶劣的行为,并还以事情真实的原委和积极寻求亚博yabovip的解决方案,确保全球抗疫行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即便被“泼脏水”,但它为全球抗疫做贡献的初心并没有改变。在提供疫苗援助的同时,中国已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向60多个国家授权使用中国疫苗。从中反映出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的程度正在逐步加深,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虽然相对当前全球疫情来说,中国的防控工作比较到位,但中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世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才能缓解。出于这种考虑,中国始终积极致力国际抗疫合作,并努力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国的疫情程度、公共卫生水平、医疗技术条件不同,加上文化背景与公众接受程度不一致,导致各国的防疫政策和需求也各有区别。因此,实现国际抗疫合作,需要各国政府与民众的相互理解、支持与配合。
在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此付出的诸多努力中,有一件事让我深有感触。今年3月,中国表示愿同国际奥委会合作,向准备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提供疫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此表示赞赏,称其为“非常友好的提议”。但令人遗憾的是,东京奥组委以“中国新冠疫苗未获准在日本使用为由”,拒绝接受国际奥委会为东京奥运会及北京冬奥会的日本参赛人员提供的中国疫苗。
奥运会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体育盛事,传递的是“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虽然受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的筹备屡遭坎坷,但中国始终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包括向奥运选手提供疫苗,就是希望东京奥运会能将奥运精神的光芒传播到全世界,给疫情笼罩下的人类社会带来光明与希望。
我记得在去年举行的“北京-东京论坛”上,中日双方嘉宾就两国合作开展疫苗研发和接种达成了共识,传递出良好的意愿。但日本政府拒绝使用中国疫苗的做法,的确让人感到失望。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政府如今采用的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制的疫苗,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对中国疫苗持以排斥的态度。另一方面,日本从政治角度出发,选择依附于美国,将抵制中国疫苗作为遏制中国的一种表现。如果这种消极态度与短视做法不改变,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日本为此做出的疫情防控工作都有继续受挫的可能。希望日本能及时醒悟,做出正确的选择。
2021年3月22日,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临床研究及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共2000多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会议,共同交流探讨疫苗合作。
其实,中日两国都是东亚国家,文化的底层逻辑相当接近。在尊重生命,希望民众过上幸福生活方面,中日有着共同的东方文化传统。而且,从两国地理相邻,同为亚洲人种等多个自然因素考虑,双方在疫苗合作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如果中日能在疫情防控、疫苗研发与接种上相互支持,相关领域的医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会发展得更快。另外,中日同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国家,双方的的合作行为与成果,在造福两国、亚洲与全世界的同时,也会给国际社会树立一个联合防控疫情的良好样板。我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