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1年第8期)中华日本学会2021年年会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日本与东亚区域形势”学术研讨会在宁召开
2021年4月23日,中华日本学会2021年年会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日本与东亚区域形势”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南京大学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哲敏、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主持。
谈哲敏表示,当下国际社会面临重大变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紧密,2020年新冠疫情深刻改变日本及东亚地区形势。中华日本学会长期致力于发展中国日本问题研究,促进中日双方相互了解,本次会议围绕政治安全、经济社会、中日关系、地区形势等多个专题展开研讨,着眼中日关系当前难题,对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作出贡献。
杨伯江指出,年会以“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日本与东亚区域形势”为题,意义重大。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复杂多重影响,亚太、东亚地区出现了经济合作发展与政治安全对抗同步上升趋势。各国相互依存和区域合作化程度加深,日本改变“无印度、不签约”立场,签署rcep,似乎也表明把产业链调整的重点放在东亚。但是,地区政治安全形势紧张并没有因此而有所缓解,拜登政府假多边主义之名修复同盟、搞地区集团对抗,美日领导人会谈置喙中国内政,挑战中国领土主权和安全发展利益。在日本国内,疫情对社会观念、政治生态的深刻影响正折射到日本的对外心态、外交战略、安全转型、对华政策上。值此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中日关系变数增加的关键时刻,有诸多重大战略问题等待我们深入探讨,穷其究竟。
周明伟表示,本次会议主题既有日本政治热点,又涉及基础问题研究,对全方位推动中国日本问题研究意义重大。在百年变局下,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新挑战。为做好新时代中日关系研究,一是要做好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基础问题研究,了解日本国内变化,把握日本对华政策症结;二是要加强对美日关系研究,重视美国在日本对华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看清美日关系在很多场合并非铁板一块,不能以一时一事看待美日关系。三是要做好对日民心工作,保持战略耐心,以理服人,正确看待日本错误走向,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扭转中日关系困局。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分别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后疫情时期亚洲地区全球价值链的重塑及中日合作前景”的主旨报告。
武寅认为新冠疫情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特征。第一是,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极大的冲击并改变了国际秩序,出现了百年未有的东升西降格局。新兴市场和发展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升高,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大国之间的实力出现极大变化。第二,百年变局的加速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她从全球视野和百年历史演变的时空维度谈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个因素:一是国际形势的复杂化、二是日美同盟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三是日本外交的实用主义传统。新形势下,学会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尤其是智库建设上需要有新举措,强化优势、补短板,加强基础研究、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无缝对接,在新时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向阳围绕疫情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重塑加速、亚洲区域价值链重塑方向及其对中国影响以及中日合作前景等作了全面分析。他表示,新冠疫情对全球价值链造成巨大冲击,在亚太地区逐渐将形成分别以中、美两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两条平行的全球价值链。随着中国的“双循环”模式为全球及亚洲地区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消费市场,与美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中美世纪博弈加剧,对中日经济合作压舱石作用的影响日益加深,中日可在开放条件下,以rcep为主要合作平台,通过实施“双循环”继续稳定双边关系。
学术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初晓波教授主持。中华日本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教授、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分别作了“隐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中美关系与第三方——日本的战略选择分析”“日美对华认知战略性变化背景下的因应之道”“中日之间跨文化传播中翻译与翻译费策略的若干思考”的学术报告。
高洪全面介绍了隐元高僧赴日传法历史,认为隐元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意义特殊,对日本江户时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受到日本皇室及民间社会高度重视,以隐元为中日深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对打破当前中日关系困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朱锋分析了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认为当下中美关系发生巨变,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因素,中美竞争为中国大国崛起带来深刻影响。中国应在产业链合作、国内贸易标准国际化以及减少正面冲突等方面妥善处理中日关系,避免中国制造业和科技转型升级受到中美竞争的不利影响。
胡令远认为,冷战后日美对华战略认知经历了从“错时”到“啮合”的变化过程,在东海、台海、南海等对华焦点问题上,日美对华存在错误认知,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中美日应在博弈之中寻求更多平衡点,找到三方利益最大公约数,为三国关系重归正轨创造良好氛围。
王众一基于《人民中国》长年翻译实践,以“小康社会”、“霸座”、“人性化”等当下中日热门词语的相互传播情况为例,指出当今中日文化互动频繁,日本在对外文化传播上的经验做法值得中国学习,我们应做到与时俱进,提升中国对日本词语翻译策略的灵活性、准确性。
本次大会设置了四个分科会,学者们围绕“经济与社会”“政治与安全”“外交与中日关系”“东亚地区形势”等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分科会结束后,由四个分科会代表世界世知出版社副总编辑·《世界知识》杂志社社长罗洁、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江新凤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徐万胜研究员、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教授向大会作了研讨成果汇报。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姚远副教授主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陈子雷、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宋金文教授主持“经济与社会”分科会。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裴桂芬教授、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平力群研究员、吉林大学副教授李红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崔健教授、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马文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丁英顺、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田香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师艳荣、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贺平、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朱鹏宵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熊淑娥、戴秋娟在该分科会做了精彩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张诗奡主持“政治与安全”分科会。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光新、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智立副教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教授田中景、中山大学讲师李荣、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潘妮妮、江新凤、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广民教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广涛、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乔林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邱静、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宋宁而、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苏杭教授在该分科会做了精彩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主任林敏洁主持“外交与中日关系”分科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包霞琴、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华桂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武心波、徐万胜、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刘少东、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沈海涛、云南大学教授毕世鸿、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张晏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研究员、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厚双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陈友骏、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王铁军研究员、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张秀杰、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崔万有、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修刚在该分科会做了精彩报告。
上海日本研究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慧海、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系主任王奕红教授主持“东亚地区形势”分科会。吉林大学东北亚中心副主任巴殿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张玉来、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延军、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建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崔岩、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陈秀武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玄春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日研究中心秘书长蔡亮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别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周浩副教授、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院长孙丽教授、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悦雷、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白如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祥在该分科会做了精彩报告。
大会闭幕式由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胡澎研究员主持,高洪、朱锋做了联合办会方致辞,杨伯江做大会总结暨闭幕致辞。高洪认为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是办会方付出极大努力的结果,向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日本学会秘书处表示感谢。他指出世界在发生急剧变化、中国在迎难而上,希望学人们齐心努力,“究日本天象人事之际,通日本乱局动荡之变,成日本研究战略研判之一家之言”。朱锋表示承办此次大会既是一份荣幸也是一个责任,本次学术盛会本身就说明研究日本愈发显得重要,大会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成功举办殊为不易。他总结了本次年会展示出三个特点:坚持价值引导、实证导向、面向未来的情感投入。
杨伯江做大会总结:第一,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年会成为一场“众筹、共享”的学术盛宴,将有力促进涉日基础研究及其与应用政策研究的有机融合;第二,简要汇报了学会在过去七个月里的主要工作:修订了学会章程、更新学会网站信息和规范学会会费缴纳、制做电子版学会会徽及理事证、首次以学会名义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将出版《平成时代:日本30年发展轨迹与前瞻》;第三,介绍了中华日本学会下一步工作计划。杨伯江根据会长办公会扩大会议决议,宣布2022年度中华日本学会年会将于明年4—5月在北京大学举办。
下一届学会年会联合承办方的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初晓波教授庆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举办,并欢迎学会专家们明年相聚北京大学、再论日本研究。
4月24日,中华日本学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和南京大学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近百位学者专家们在纪念馆联合举办“建党百年视域下的中日关系”交流座谈会。
杨伯江做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对日政策思想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对日政策在每个时期都依据大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其中许多本质性的特征贯穿始终,体现出很强的历史传承性和内在逻辑性:坚持对世界形势的科学研判、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国际战略;尽管中日关系历经风雨,但重视中日关系的基本方针始终不变;“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的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的手里”。
高洪做了题为“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镜鉴与现实启示”的报告。他讲到,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战胜了历史上的欺凌、孤立、围堵的中国,既不会惧怕外部势力的压力,从根本上讲也不会在意恶邻的鼓噪。至于中国的对日政策,从大局出发稳定周边的睦邻外交总目标不会变化,但发展中日关系要靠双方积极互动来完成,团结要靠必要的斗争来实现,对不知悔改历史错误的那部分日本政治势力尤其如此。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做了题为“以史为鉴推动中日‘和平之旅’”的报告。他说到,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关系将迎来新的机遇和考验,我们既要不忘中日和平友好的初心,继续培育和壮大民间健康力量;也要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保持警惕,对歪曲和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行绝不答应,以史鉴今,砥砺奋进,共同走好新时代的中日“和平之旅”。
张生做了题为“‘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的报告。他分析了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动因,以及观察钓鱼岛从东亚边缘性存在演变为东亚核心问题的历史过程。他表示,中国所主张的“新型大国关系”,摒弃了传统的地中海模式,扬弃了加勒比海模式,内含了一种可能导向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的新地中海模式,值得东亚地中海所有当事者深思。
朱锋做了题为“建党百年与中日关系”的报告。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拓展共同利益、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是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成为各国共同政策选择。中日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实现共赢。稳定的日中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对世界和平繁荣亦不可或缺。
随后,参会人员前往雨花台烈士陵园,集体瞻仰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并敬献花圈,缅怀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