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2年第34期)“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2年会暨中日经济交流5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2年9月25日,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承办的“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2年会暨中日经济交流5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中日关系和中日经贸合作关系的重要节点之年。在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和不确定背景下,中日经贸合作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是,50年来中日经贸合作取得巨大成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世界经济复苏等对中日经贸合作的利好因素也在上升。100多位学者及媒体代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意在对中日经济交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系统地回顾和前瞻,对其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主持开幕式。闫坤指出,在过去50年,中日经济合作日益发展为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是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发挥着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着一些复杂、严峻的考验,但和平、发展与合作仍是中日关系的时代潮流,互惠合作仍是中日关系持续向前的核心动能。中日经贸合作不仅对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维护区域供应链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为会议致辞。杨伯江在致辞中强调,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次会议的适时召开对于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0年来,中日经济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量与质的同步飞跃,牢固的现实利益纽带将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中日和平合作的主基调与大方向,不仅造福两国人民,而且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和繁荣做出巨大贡献。2022年rcep正式生效,中日两国首次达成自贸安排,有助于中日两国企业开展贸易投资合作,促进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为中日经济合作注入新活力。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局,需要进一步强化针对日本经济的研究,发挥中日经贸合作的应有作用。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为会议做特别演讲。程永华从切身经验视角出发,围绕“我所经历的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合作50年”这一主题,对50年来日本经济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并基于双边贸易、企业投资和政府开发援助(oda)三条主线梳理了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脉络。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随着两国国力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一些变化,总体来看,虽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双方对于经济合作都非常重视。经过50年来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中日已经互为密不可分的亚博yabovip的合作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密切结合,双方应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经济联系。同时,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经济增速转换、能源危机、汇率波动、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日美贸易摩擦和美国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等诸多问题,其中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和研究。讨论中日经济关系,要放在大的外交格局和国际关系中,从战略的高度推动交流和合作的发展。
接下来,会议进入学术报告环节,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黄晓勇主持。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外交学院特聘教授江瑞平,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副所长张季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亚洲司原司长吕克俭,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闫坤分别做专题学术报告。
江瑞平的演讲题目是“全球视域下的中日经济关系——知命之年适逢百年变局”。江瑞平指出,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之中,中日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知命之年,两者之间形成强烈的互动关系。观察半个世纪的中日经济关系,必须将其置于全球视野之中。世界经济中心正向东亚快速转移,东亚崛起拓展了中日经济的合作空间,中日两国必须担当起东亚地区大国重任,协调推进、共同受益,再创东亚经济奇迹。
张季风的演讲围绕“中日经贸合作50年的分期与回顾”展开分析。张季风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中日经贸关系经历了启动奠基期、拓展合作期、加速发展期、腾飞深化期以及转型磨合期五个时期。虽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着严峻挑战,但从长期着眼,下一个五十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巨大引擎还会继续拉动中日经贸合作在曲折中前行。中日强化经贸合作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吕克俭的演讲题目是“rcep机遇与中日经贸合作现状与展望”。吕克俭认为,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由单纯货物贸易往来发展为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投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多边与区域合作并举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形成了互惠、互补、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着眼于“下一个5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日两国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国应发挥自身优势,携手推动务实合作。
闫坤的演讲围绕“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的日本经验”展开论述。闫坤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进入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总览日本的发展历程,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贫富差距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第二及第三次分配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是公认的“橄榄型社会”。日本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我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启示与借鉴。
在学术报告之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庞德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姜跃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点评环节由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主持。
下午,研讨会进入分科会环节讨论。此次研讨会设置“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交流50年”“日本‘双碳’经验、绿色经济、农业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三个分科会。
第一分科会为“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交流50年”,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姜跃春担任主持人。在重点报告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做了题为“日本金融市场波动与金融政策困境”的发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玉来做了题为“中日经济关系50年:友好合作与互惠共赢”的发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授裴桂芬做了题为“日本平台经济发展与监管研究”的发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崔健做了题为“日本军民两用技术政策历史演变与现实问题”的发言;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田香兰做了题为“日本社会保障与税收一体化改革回顾及成效分析”的发言。
在学术报告部分,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程永明做了题为“综合商社与中日经贸合作交流”的发言;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任研究员、《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副主编林昶做了题为“邦交正常化50年和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发言;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贺平做了题为“经济民粹主义与战后日本社会稳定”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田正做了题为“日本制造业企业海外业务发展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发言;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平力群做了题为“日本政策性持股的成本与改革”的发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孟勇做了题为“90年代之后日本的供给侧改革”的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戴秋娟做了题为“日本建设工作与生活平衡社会的经验启示”的发言;湛江科技学院副教授何为民做了题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经济成因研究”的发言;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包振山做了题为“大国博弈与经济增长:基于战后日本三次外贸特需的经验证据”的发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浩东做了题为“日本对待中日经贸合作关系的态度及其政策动向”的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任景波做了题为“高质量发展体系建构的日中互鉴”的发言;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世经所副所长、副教授徐博、同校研究生王蕾做了题为“从‘三个关键’审视日本半导体产业链升级”的发言;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许悦雷做了题为“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来自日本的证据”的发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蔡桂全做了题为“日本对华投资新动态与应对探讨”的发言;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毕亚娜做了题为“日本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机制的经验及启示”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杨博文做了题为“rcep框架下中日韩制造业产业发展及合作研究——基于gtap模型分析”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日本研究系硕士研究生赵明做了题为“swot-pest模型视阈下日本老年护理器具产业发展研究”的发言。
第二分科会为“日本‘双碳’经验、绿色经济、农业经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开虎担任主持人。在重点报告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做了题为“日本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与启示”的发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尹晓亮、同院研究生马泽涵做了题为“日本发展氢能源战略的三重逻辑”的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做了题为“耕地吸碳领域的中日合作愿景探讨”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霞做了题为“社会教育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日本仁淀川流域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斌做了题为“中国对日农业投资的现状、特点及对策建议”的发言。
在学术报告部分,东北财经大学研究员李宏舟做了题为“日本电力现货市场运行失调事件的案例研究”的发言;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系主任、教授刘红、同院博士研究生郑晨笛做了题为“中日蓄电池产业合作:动因与路径分析”的发言;东北财经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施锦芳做了题为“基于rcep推进中日养老产业合作的路径研究”的发言;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刘轩做了题为“从通缩到滞胀:现代货币理论的日本尝试”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清如做了题为“日本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财政金融政策及启示”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田鑫做了题为“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发言;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瑜洁、同院硕士研究生丁钰慧做了题为“中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机制比较研究”的发言;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伟红做了题为“‘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传统乡村价值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机制研究”的发言;江苏省政府决策研究咨询基地沿海发展研究院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吉双做了题为“日本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农地效率提升和微观组织再造”的发言;江西师范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马健做了题为“日本农业绿色发展的路径、成效与政策启示”的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陈慕薇做了题为“‘碳中和’下中日煤炭领域合作现状及前景”的发言;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张博、同院研究生周巧文做了题为“日本碳中和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的发言;天津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李响做了题为“中日氢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比较”的发言;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陈治国做了题为“中日环境产业合作回顾与走向趋势判断”的发言;山西大学副教授高令做了题为“日本首都圈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周旭海做了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探析”的发言。
第三分科会为“区域经济合作”,由商务部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洲研究所研究员宋志勇担任主持人。在重点报告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孟晓旭做了题为“日本经济安保战略构建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陈友骏做了题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思想的历史性演变”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做了题为“从rcep和ipef看中日经贸合作新平台建设”的发言;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马文秀做了题为“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的发言;辽宁大学教授崔岩做了题为“外部冲击背景下日本东亚区域供应链的调整”的发言。
在学术报告部分,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孙丽、同校硕士研究生赵毛泽做了题为“rcep生效后中日经济合作”的发言;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郭锐做了题为“rcep生效后的中日经济合作:基于经济安全的视域”的发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颖做了题为“rcep生效后的中日经济合作”的发言;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教授王厚双做了题为“rcep框架下东北亚合作路径研究”的发言;济南大学教授安同信做了题为“rcep对中日服务贸易的影响”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金仁淑做了题为“ipef对亚太经济格局的影响及中日合作”的发言;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苏杭做了题为“美日对华供应链竞争的政策合流与战略差异”的发言;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葛建华做了题为“经济安全视阈下日本确保核心行业安全的途径和方法”的发言;山东大学副教授张岩做了题为“rcep生效背景下的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发言;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洪宇做了题为“日本‘印太战略’对华贸易制衡战略意图与效果的实证分析”的发言;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燕玉做了题为“中日韩fta的进展、挑战及展望”的发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雪妍做了题为“rcep对中日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影响”的发言;辽宁大学讲师刘兵做了题为“中美博弈长期化背景下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的重建”的发言;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玄春姬做了题为“中日韩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敏做了题为“rcep框架下中日推进数字贸易合作路径及对策”的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主持闭幕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姜跃春、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陈慕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分科会进行总结性发言。最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季风就全天会议做总结报告,对出席会议的线下及线上嘉宾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发展的各方机构、人士表示衷心感谢。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李清如、陈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