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所学术交流简报(2023年第60期)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中日关系与国际秩序”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3年10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华日本学会联合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3)·“中日关系与国际秩序”——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积极思考如何在国际秩序变迁背景下引领两国关系沿正确轨道平稳健康发展。来自中国、日本的重要嘉宾、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10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吴江浩、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垂秀夫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闫坤主持开幕式。
高翔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中日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去年中日两国庆祝了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今年又迎来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如果说中日邦交正常化扭转了中日关系百年来的历史轨迹,那么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则标志着两国以法律形式把和平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固定下来,从政治上确认不断发展这一关系,确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永远坚持睦邻友好。45周年是历史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的新起点。今天我们纪念缔约,最重要的是不忘友好初心,赓续使命担当。在此基础上,坚定友好合作信念,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惠及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繁荣。高翔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对日关系,将坚持从世界和平繁荣与两国各自发展需求出发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历史不会忘记,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以历史担当、战略远见、政治胆略和东方智慧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作出的英明决断。我们也不会忘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中日两个民族是永存的,相互交往也将是恒久的。
福田康夫表示,日中两国作为永远的邻居,友好合作是必然趋势,双方互为命运共同体。应当铭记《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约精神,对两国关系的现状给予更高重视,不仅仅停留于维持现状,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不脱离其应有的轨道。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日中关系,为实现两国的互利共赢而不懈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吴江浩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树立了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仅奠定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也对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独特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反霸条款郑重声明,中日两国不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更加彰显出时代价值。双方应重温缔约初心,履行条约义务,从中日关系发展进程汲取智慧启迪,续写和平友好合作新篇章,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条约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垂秀夫指出,日中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两国关系的稳定不仅有益于两国国民,而且有益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45年前缔结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指明了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大方向,可以从两国共通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中寻求打开两国关系新局面的智慧。期盼《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能够成为契机,使所有从事日中关系事业的人士再次想起两国具有普遍性的共同财富,共同展望日中关系的未来。
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本国特命全权大使程永华,日本防卫大学前校长、日本兵库县立大学前理事长五百旗头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日兴研究中心理事长、日本银行前副总裁山口广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日本前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宫本雄二分别进行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吴怀中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程永华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45 年后的今天,中日双方从两国关系当中受益没有变,双方利益持续融合没有变,两国作为近邻更不可能改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为推动中日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推进中日和平友好事业行稳致远,一是要践信守诺,夯实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是要坚持互利共赢,深化两国经贸合作;三是要管控分歧,把握两国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四是要扩大交流,厚植两国关系的友好根基;五是要加强协作,共同维护国际公道正义。
五百旗头真回顾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他认为,45年间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但总体向前,日本对华经济援助曾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又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机遇。面对近期两国关系出现的波澜,需要着眼于现实促进两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期待两国能对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杨伯江指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以来的45年间,中日关系依次经历了缔约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恢复正常与合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的合作升级与政冷经热阶段、2010年以来的矛盾扩散与战略竞争阶段。总体来看,中日两国守住了和平合作的底线,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新挑战和新风险。为扩大深化中日合作,两国需要做到三点。第一,坚守和平共处底线。没有和平,发展便无从谈起,中日之间早已达成共识,互为亚博yabovip的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二是增强现实利益纽带。中日合作具有战略性价值,远远超出商业利益的范畴,其对两国关系整体能起到压舱石、推进器的作用。三是努力构建战略互信。中日两国合作成果迄今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安全领域的对话交流亟待加强,且这种交流对话应当具有地区和全球视野。
山口广秀指出,日中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很高,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如今日中在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相似的课题,两国应当为解决这些课题而持续对话,这有助于深化两国之间的信赖关系,同时为双方经济发展、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李向阳指出,在中日目前的经济合作中,安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中国致力于通过实现自身发展来维护国家安全,致力于通过制度型的开放来对冲国际经济合作的安全化趋势,未来还将利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本地化和区域化趋势来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进入,这些均为中日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宫本雄二指出,现行的国际秩序已逐渐暴露其缺陷,只有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日中两国均是重视国际法的国家,在新时代国际秩序的形成过程中两国需要强化合作,从长远角度构建更加包容的日中关系。
随后,与会中日两国学者围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原点的回顾与思考”、“《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内涵的实践与发展”、“中日在世界大变革时期的协调与合作”进行了三个单元的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唐永亮,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胡澎分别主持三个报告单元。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原点的回顾与思考”报告单元,中华日本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前理事长、青山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小仓和夫,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立峰,日中友好协会顾问、东日本国际大学客座教授西园寺一晃,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日本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原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日本笹川和平财团高级研究员渡部恒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井上正也做了主题发言。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内涵的实践与发展”报告单元,日本财务省财务综合政策研究所特别研究官、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河合正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胡继平,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原明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汪婉,日本笹川和平财团海洋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小森雄太,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做了主题发言。
在“中日在世界大变革时期的协调与合作”报告单元,日本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长加茂具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姜跃春,日本学习院大学法学部教授江藤名保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初晓波,日本明治大学教授、日本政治学会理事伊藤刚,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张景全,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张玉来做了主题发言。
闭幕式环节,吴怀中副所长致闭幕辞。他表示,在中日两国重要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本届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认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中日双方的智慧为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提供了有益路径和方法。应切实把握当下有利的机遇和条件,努力建设性地推动两国关系朝着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方向平稳健康发展,共同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周旭海 吴限 供稿)